難道 DeFi 的安全困境,只能靠「無限授權」與「信任第三方」來妥協嗎?
DeFi 的安全困境,從來都不是無解的難題。
撰文:utxo_compiler
當以太坊用戶因點擊一個釣魚連結而損失全部資產,當 Solana 的合約漏洞讓項目方和用戶同時血本無歸,我們不得不反思:DeFi 的繁榮是否建立在脆弱的安全基石之上?根據 2024 年鏈上安全報告顯示,全年因授權漏洞導致的資產損失高達 23 億美元,其中超過 60% 的案件源於「無限授權」濫用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傳統帳戶模型區塊鏈(如以太坊、BSC)的架構特性,決定了這種風險幾乎無法根除——只要用戶需要與 DApp 互動,就必須將資產操作權暫時或永久地交給第三方合約。但問題在於:我們是否真的只能在「便利性」與「安全性」之間二選一?
TBC 公鏈的 UTXO 模型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。它從底層重構了資產互動的邏輯:每一筆交易都是獨立且自包含的「數字現金」流轉,用戶無需通過 approve 函數向任何第三方授予資產操作權。這種設計源於比特幣的核心理念——「你的私鑰,你的資產」,但 TBC 通過技術升級使其適配現代 DeFi 的複雜需求。例如,其 4GB 大區塊架構支援每秒處理數萬筆 UTXO 交易,徹底解決了比特幣生態長期面臨的吞吐量瓶頸;而未來的原子交換協議則實現了與多鏈資產(如 BTC)的無信任跨鏈互動,用戶無需將資產託管給中心化橋即可參與 TBC 生態。這意味著,從技術層面,TBC 既保留了 UTXO 模型「無授權風險」的安全優勢,又通過效能優化與跨鏈能力,使其能夠承載高頻、多元的 DeFi 應用場景。
基於這一架構,TBC 上的 DeFi 應用展現出與傳統生態截然不同的安全特性。以去中心化交易所為例:用戶交易時無需授權平台操作其錢包資產,而是通過 UTXO 的原子交換特性直接完成「錢貨兩訖」;即使平台合約存在漏洞,駭客也無法竊取用戶未主動簽署交易的資產。借貸協議同樣如此——用戶抵押的資產始終由自己控制,僅在滿足清算條件時通過預簽名交易自動執行,而非提前將資產操作權交給合約。甚至 NFT 交易也實現了真正的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」:買家支付的同時,NFT 所有權通過單筆 UTXO 轉移完成,買賣雙方均無需信任平台中介。這些場景的共同點是:安全不再依賴對第三方的「信任」,而是通過架構設計實現「無需信任」的天然安全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TBC 的 UTXO 模型正在推動一場「安全範式轉移」。傳統 DeFi 的安全思路是「漏洞修復」與「審計依賴」——項目方需要不斷修補合約漏洞,用戶需要時刻警惕授權風險。而 TBC 的思路是「架構免疫」——從底層消除授權需求,使大部分攻擊向量根本不存在。例如:
- 無釣魚攻擊風險:因為不存在 approve 交易,駭客無法偽造授權頁面騙取權限;
- 無合約漏洞盜幣:即使開發者編寫的合約有疏忽,駭客也無法直接轉移用戶資產;
- 無無限授權濫用:用戶根本無法設定「無限額度」,所有交易均需明確簽署。
這種轉變不僅降低了用戶的安全焦慮,更解放了開發者的創造力——他們無需再花費大量精力設計複雜的權限管理邏輯,而是專注於產品體驗與創新。
從生態數據來看,這一模式已得到初步驗證;用戶調研顯示,超過 80% 的遷移用戶表示「無需擔心授權風險」是選擇 TBC 的主要原因。未來,隨著跨鏈技術的完善(如直接支援 BTC、ETH 資產參與 DeFi)、隱私功能的升級(如 zk-UTXO 交易),以及機構級工具的推出(如合規 KYC 方案),TBC 有望成為安全敏感型用戶與機構的優先選擇。
DeFi 的安全之困,從來不是無解難題——只是我們需要跳出「帳戶模型」的思維定式。TBC 公鏈證明,通過 UTXO 模型與創新技術的結合,我們完全可以構建一個既安全又高效的 DeFi 生態:在這裡,用戶無需在便利性與安全性之間妥協,開發者無需在功能與風險之間權衡。或許,這才是區塊鏈應有的樣子:技術服務於人,而非人適應技術的缺陷。選擇 TBC,就是選擇了一個更簡單、更安全的 DeFi 未來——在這裡,資產安全不是奢望,而是預設狀態。
免責聲明: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,與本平台無關。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。
您也可能喜歡
全球加密貨幣ETP單週流出19億美元,創2018年以來第三大連續資金外流:CoinShares
根據資產管理公司CoinShares的數據,上週全球加密貨幣投資產品錄得19億美元的淨流出。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表示,過去四週的負流出總額已達49億美元,這是自2018年以來第三大規模的流出。




